您的位置  首页 >> 协会动态 >> >> 正文
金融科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正式启动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24年5月31日 | 浏览249 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科普工作进入金融行业,充分展示金融科技创新成果,利用金融科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于2024年5月25日至6月1日举办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

 

金融科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之中,金融科技(FinTech)作为新兴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创新融合,正在推动金融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金融科技的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科技则是助推金融现代化、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 金融科技增强金融普惠性,金融科技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门槛,使群众更容易获得金融服务,增强了金融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其次, 金融科技优化金融管理,金融科技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助于促进金融资源更好地流向实体经济;最后,金融科技重塑监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体系中按照金融业务和产品类型实施监管的传统界限,创新和完善了金融监管模式,维护了金融秩序和稳定。


金融科技增强金融普惠性
    第一,传统金融服务受制于网点布局、人力成本等因素,难以触及偏远地区和低收入人群。而金融科技通过移动支付、网络贷款等方式,打破地域和收入限制,使金融服务覆盖面更加广阔。

    第二,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使金融服务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为用户带来更加高效、贴心的体验,提高金融的吸引力和适配度。

    第三,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终端的便携,让人们随时随地就能便捷获取金融服务,大大提高了金融普惠性。普惠性的提高意味着更多人能融入金融体系,享有公平的金融资源配置。互联网金融的广泛推行有助于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助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金融科技优化金融管理
    一方面,金融科技优化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管理 。首先,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能够更精准识别潜在风险,找到攻击暴露面(“攻击暴露面”指潜在攻击者对用户机构开展网络安全攻击时可能利用的所有数字资产、外部信息、脆弱性风险等数据的集合,称为该用户机构的攻击暴露面),防患于未然,提高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传统风险能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内外部关联服务的不断增加,互联网资产的数量规模、种类不断扩大,银行内部互联网暴露面难以控制,互联网暴露面直接面向外部攻击者的威胁,需要加强对外部攻击面管理的体系化管控。广发银行积极探索主动防御的方式,结合外部攻击面管理理念,针对银行互联网暴露资产多、变化快的情况,从掌握自身需要防护的网络空间暴露面出发,建设了基于攻击面管理的网络空间防御体系平台。平台依托网络空间测绘技术和漏洞检测技术,以资产安全为核心,以互联网暴露面信息数据为驱动,集“暴露面采集”、“资产识别”、“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五大模块,对互联网攻击面进行闭环管理,是较为综合的攻击面管理案例。实现了对外部攻击面的体系化管控,从技术上、管理思路上提供了面向网络空间资产暴露的解决方案。其次,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块链式存储、不可篡改、安全可信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通过不断增长的数据块链(Blocks)记录交易和信息,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透明性)加强了金融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降低了欺诈风险,提高了系统安全性和分布式存储能力。金融是区块链应用场景中探索最多的领域,在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跨境金融、资金监管、商业银行业务等细分金融场景都有具体的落地场景。对于供应链金融产品,目前存在诸多挑战,如链条过长、关联度较高、交易场景难以识别等。区块链作为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新兴技术,包含了:网络协议、共识算法、非对称加密、智能合约等,具有分布式对等、链式数据块、可追溯、防伪造和防篡改、透明可信和高可靠性等特征,能够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发挥其独特优势。银行金融机构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例如平安银行SAS区块链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精准溯源,与人行中登网直连,避免应收账款重复抵押,对接外部资金实现应收账款资产的快速变现、流转,能有效解决传统应收账款融资痛点,缓释业务风险;建设银行的再保理业务平台:能提高保理业务操作效率、降低风险,构建再保理业务下多方参与的生态圈。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首先,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企业经营数据、行业观念等信息,可以更精准地评估投资机会和风险,为金融机构管理者提供更客观的决策依据,优化资本流向,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同时,通过匹配投资者和融资方的偏好,金融科技平台能够实现资金的精准对接,提高配置效率。近年来,国内外许多银行都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开展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技术方面起步早的那些国内外银行因此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例如根据报告统计,近几年花旗银行亚太区有四分之一的收益来自于数据挖掘;利用大数据分析展开精准营销,汇丰银行的客户贷款产品响应率增长了五倍;交通银行通过搭建数据运用管理平台,带动AUM增长26%;三井住友银行于2017年引入RPA后仅半年就节省了40万小时工作量;平安普惠在贷款申请审批场景中植入微表情识别技术,提升了线上面审的风控水平,通过响应系统识别欺诈的准确率达80%以上,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贷款审查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信贷损失。其次, 云计算有助于打破数据壁垒,为资源高效配置创造有利条件。云计算是通过分布式计算的方法,由网络“云”把大量资料计算处理程序分解为若干个小程序,再由多个服务器构成的系统处理与分析获得的结果,并将结果传递给使用者。《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将云计算技术作为国家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打造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各行业新业态。而《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系统性地提出了云计算技术在金融科技的应用规范与标准,并且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指导与监督云计算等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得益于云计算独特的网络架构方式以及资源共享能力,商业银行使用云计算有效降低了其单位账户的管理成本。传统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其衍生出的金融产品往往种类繁多,管理复杂,所以自2010年开始商业银行纷纷由集中式总线架构转变为互联网总线型架构,其中云计算技术在这次转型中有效增加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并提高了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共享以及管理效率。


    金融监管必须顺应金融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并利用新的数字化技术重塑自身的监管能力,以有效应对金融科技创新引发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从而促使监管能够引导新技术更多地运用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增加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社会效益。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8月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将“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增强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确定为重点任务,并于2019年12月在北京启动试点(即中国版“监管沙盒”),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申请创新测试。目前,全国已在北京、上海、重庆、深圳、河北雄安新区、杭州、苏州、广州、成都多个地方开展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截至2023年,全国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已进行到第四批,已有逾20个省市或自治区、超160个项目试点和应用进入监管沙盒。

     总体来看,目前各国所运用的监管科技大致包括合规科技和规制科技两方面内容。合规科技的应用主体是金融机构,即金融机构主动、积极地利用新技术应对监管要求,满足监管机构在信息披露、数据报送要求等方面的法律规则,提升合规效率,降低合规成本;合规科技主要涉及客户身份识别与管理、金融交易监控、交易及财务风险预警、智能化监管报告及决策等。规制科技的主体则是监管机构,利用新技术对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服务平台实施有效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降低金融风险;规制科技则主要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市场金融异常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自动监测,对金融市场宏观趋势进行预警,使得监管机构能够实现从事后监管向事前预测的转变。

    在数字经济日益发达的背景下,监管科技的应用已成为主流趋势,但监管科技不仅是一种效率工具,还是导致监管范式转变的关键变革因素。不论是技术与金融的融合还是技术与监管的融合,最终都应回归到金融的本质,即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我国对金融监管体系从整体上进行重构,即从重塑监管理念、丰富监管工具、完善监管手段多方面、全方位地构建金融监管制度,以实现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


金融科技的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提高金融普惠性,优化金融管理,重塑监管体系,金融科技正在促进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推动金融体系朝着更加包容、智能、有韧性的方向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中,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监管部门需要密切合作,充分释放金融科技的创新活力,促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金融科技发展融入到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大局中,让金融科技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建设金融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银行阳江市分行科技科供稿


责任编辑:阳江金融消协